湯池小鎮(zhèn):和諧社會的樣板間?

背景介紹:位于安徽省廬江縣湯池鎮(zhèn)的“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創(chuàng)辦于2005年年底,是一所民辦非營利性的社會學校,倡導(dǎo)者是臺灣81歲高齡的凈空法師,由馬來西亞華僑賴先生及各界愛心人士捐資建成。作為社會和諧實驗與示范的項目,它致力于落實中華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和培養(yǎng)師資與人才,首要目標是讓所有鎮(zhèn)民接受儒家等經(jīng)典,同時向海內(nèi)外敞開大門,歡迎和接待全國乃至世界各處的人們前來學習。凡是到這里聽課的學員,學費、教材費、食宿費,一律全免。

引言

在視頻網(wǎng)站“優(yōu)酷網(wǎng)”上,可以搜到一段標題為“最徹底的賺錢方法”的視頻,一襲灰色唐裝的周泳杉站在條案之后,屏風之前,手持話筒侃侃而談,“為什么現(xiàn)在的男人女人,都覺得自己賺的不夠多?是因為我們的欲望太多,想要得到的更多?!痹谒笫值臈l案上,有一尊泥塑的孔子像,高不足尺,靜默不言。

這段關(guān)鍵詞為“湯池鎮(zhèn)、讀經(jīng)、幸福人生講座、弟子規(guī)”的視頻, 100多人點擊觀看過。

2008年8月18日中午,劉翔因傷病退出了驚聲四起的鳥巢賽場,北京商人習曉(化名)關(guān)上電視,走到可以俯瞰天壇的豪宅飄窗前坐下,沏上一杯普洱,開始一天的讀經(jīng)打坐。兩年前,習曉曾經(jīng)紅遍全國的連鎖市場遭遇重創(chuàng),他從此退隱江湖,以詩書茶藝打發(fā)每日光景。不久前,他和朋友組織了一場“講經(jīng)弘法”活動,佛家八經(jīng)五論,俱在其中?!暗攸c在北京郊區(qū)的著名寺院,規(guī)模不大,但影響還可以?!绷晻哉勂疬@場活動,眼中有難得一見的光彩,“并不是出于‘遁世’的想法,讀經(jīng)和賺錢并不沖突,而是為了更好地安頓內(nèi)心,更從容地面對這個現(xiàn)實世界。”

在那個頗有點網(wǎng)絡(luò)騙子味道的標題之下,周泳杉講的,也正是這個想法。從《弟子規(guī)》里,周泳杉總結(jié)出了一系列做人和做企業(yè)的道理,畫面之外偶有贊同之聲,感覺得到,那些可能是企業(yè)家的聽眾很信服周泳杉所講的道理。

這幾年,在北京,越來越多的人試圖從經(jīng)籍里尋找現(xiàn)世的出路,不管是《論語》還是《金剛經(jīng)》,《老子》還是《福音書》,都有大量的闡釋者和信眾,他們白天出入各種寫字樓、商務(wù)酒店,因為焦慮、郁悶和忙碌而被稱為“焦裕祿”,晚上或周末,則寧愿青燈黃卷,晤對古人,像習曉這樣“在商言佛”或者“在商言儒”的人不在少數(shù)?!笆菚r代還是人心出了問題,我說不清楚,也許每個時代都一樣,尤其是當下身處古今中西夾縫中的中國,走得太快,乃至分不清方向,有必要從我們自己的傳統(tǒng)里找一點信靠和慰藉?!痹诒本┪宓揽诘囊婚g咖啡館,一位青年學者點燃了一支煙,在嘈雜的人聲里皺著眉頭說,眼神遼遠而飄忽。

而在安徽省廬江縣西部,地處大別山東部余脈的湯池小鎮(zhèn),周泳杉和他的同事們則把北京城文化人的理想變成了現(xiàn)實,這個素有“溫泉古鎮(zhèn)、名茶之鄉(xiāng)”的僻壤,變成了一個試圖以國學教化世人、以和諧塑造社會的凈土。來自臺灣的醫(yī)學生物學碩士、年薪不菲的白領(lǐng)周泳杉,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感召下,攜妻挈子,落戶湯池,成為“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的一名志愿者教師。不久前,本刊記者帶著諸多好奇和疑惑,也來到了這里。

“我撿拾起湯池人的道德”

兩年前,湯池人張大樹還在江蘇昆山的一家臺資企業(yè)上班,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他很少想,直到看了“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免費發(fā)放的教學光盤?!皩ξ艺饎雍艽?,”張大樹在后來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第一次感到自己對父母的關(guān)心和照顧太少了,心里非常不安。之前沒有人教育過我要遵守五倫關(guān)系?!?/p>

辭職回家后,快50歲的張大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父母洗腳,這也是他到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學習《弟子規(guī)》以后,發(fā)愿要做的功課。當那雙布滿口子、老繭,像樹皮一樣難以清理的腳泡進水里時,受寵若驚的父親和心生愧意的張大樹各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后來,張大樹開始上街撿垃圾。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第一次上街撿垃圾是2006年12月25日下午,那時候的湯池街道上垃圾隨處可見,路邊的店鋪、停下來的車輛都習慣了把垃圾往街道上丟。那天下午,文化中心的皮曉琨老師帶著他去看望該鎮(zhèn)居民,路上看到垃圾就撿起來丟進垃圾桶。張大樹實在不好意思站在一旁看著,也就動手撿了。

和老師們一樣,張大樹的行為剛開始并未得到居民的理解。有人打趣說:張老板,你學好啦!有人說,張老板你在撿黃金?。 拔艺f我撿的不是黃金,是湯池人的道德。如果每個人都不丟垃圾,都來撿垃圾,就不需要這么多老師來為我們服務(wù)了?!?/p>

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的入駐,對于這片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土地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

“在我們這里,你放心地買東西,別的地方欺客,我們這里不會?!遍_旅游賓館的李老板笑呵呵地告訴記者。在他的眼里,“中心”那群奇怪的陌生人,如今可親可敬。雖說如今,他仍然無法接受“中心”老師那近乎嚴苛的禮儀規(guī)范,比如與人說話時,先鞠躬90度,但是他認為,“中心”的確給市民帶來了很多好處。

鄰里糾紛、家庭矛盾如今越來越少,大家的娛樂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市民素質(zhì)的提升隨之帶來的,是小鎮(zhèn)環(huán)境的變化。“你看看現(xiàn)在的街道,多整潔,這是大家的功勞,也有我的?!崩罾习遄院赖馗嬖V記者。

此外,孩子們的變化喜人。在“中心”學習過的孩子,更懂得禮貌謙讓、孝順父母?!拔业暮⒆右苍凇行摹瘜W習?!崩罾习逍χf:“如今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紛紛回鄉(xiāng)工作和生活,一為陪伴父母,二求自身安穩(wěn),三想熏習傳統(tǒng)文化,利益子孫后代。”

而更讓鎮(zhèn)民欣喜的是,大量幕名而來的游客帶來的商機。正是借著這個商機,李老板把自家的房子擴建,改成了家庭賓館,像他這樣的商戶,小鎮(zhèn)還有很多。

修德者李冠男

小鎮(zhèn)里還有一群特殊的鎮(zhèn)民,他們的視角既不同于“中心”老師,也不同于一般鎮(zhèn)民。

鎮(zhèn)民學校負責接待的義工,河北小伙子李冠男,便是這樣一位特殊的小鎮(zhèn)居民。說他特殊,是因為他至今仍然不算教育中心的正式職工,而是近200多位等待著進入“中心”工作機會的“特殊鎮(zhèn)民”。目前,他自己在鎮(zhèn)上租了一間民房,每天凌晨4點,他都要和鎮(zhèn)民學校的學員一起開始晨讀《弟子規(guī)》,其他的時間,則是鎮(zhèn)民學校的一名義工。

李冠男自幼學習美術(shù),后專攻油畫。為了追溯油畫的淵源,他只身遠赴俄羅斯列賓美術(shù)學院等國外畫院。波羅的海沿岸6年的學習生活,留給他許多美好的回憶,使他在技法上得以突飛猛進,但也在他的大腦里烙下一個個揮之不去的困惑,比如,為什么西方油畫中特別熱衷于展示赤裸而強健的身體?為什么圣彼得堡街巷的老頭的脾氣那么大?為什么沒有人可以回答那些現(xiàn)代藝術(shù)好在哪里?為什么那些文藝復(fù)興時代以來的西方頂級藝術(shù)大師發(fā)癡發(fā)瘋的十之八九?為什么中國的頂尖藝術(shù)家卻如陳酒般歷久彌香?為什么西方的大師會對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shù)和文化贊賞不已?為何在自然和社會科學方面都遙遙領(lǐng)先的西方,卻沒辦法回答人生的目的是什么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

帶著這些疑問,回國后,李冠男來到湯池。

在李冠男看來,中國的文化藝術(shù)者,要想取得成就,必須在人格上達到境界,“像齊白石,人越老,作品越精到,寥寥幾筆,意境無窮。我認為,他老人家即使再活500年,藝術(shù)上達到通神的境界,他也絕不會發(fā)瘋!原因很明顯,他們都有一個完整的人格基礎(chǔ)。不像現(xiàn)代社會那樣,因為分工很細,研究螺絲釘?shù)闹还苈萁z釘,研究螺絲帽的只管螺絲帽。我們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來強調(diào)從童蒙開始,就塑造一個完整、豐滿、健全的人格。即使在藝術(shù)追求中,也要求琴棋書畫,修于一身、熔于一爐、觸類旁通。歷代藝術(shù)家,都不可能逮著一支筆,朝死里畫,不死就畫瘋為止,決不‘旁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強調(diào)做事先做人,修業(yè)先修德。”

因此,李冠男把在湯匙小鎮(zhèn)做義工當作“修德”的一種。當記者問他:在這里最大的收獲是什么?他答道:更自信,更能把握自己了。臨別,他送記者到門口,堅定地握著拳說:“但愿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標!”

并不是每個人都把“修德”作為目標,以前在百貨公司工作,目前負責接待工作的女孩小劉就是覺得這里“很平靜,人和人的關(guān)系很簡單”而來的,這里對她來說很像一個桃花源,而且生活也有保障?!?/p>

“我不愿意多作評論”

“中心”在探索推行弟子規(guī),純化當?shù)孛耧L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波折不少,而對于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爭議的聲音,一直都有。比如對于《弟子規(guī)》是否應(yīng)該成為授課第一教材,比如對于推行儒家教育會使人軟弱等等……

“開始的時候,‘中心’過高估計了鎮(zhèn)民的接受能力,認為身體力行、開堂授課,就能解決問題,事實上,直到現(xiàn)在,一些鎮(zhèn)民都不能理解“中心”老師們近乎嚴苛的行事規(guī)范,在與一些鎮(zhèn)民聊天時,我還經(jīng)常能聽到‘傻子’這樣的詞,這里畢竟是一個臨山小鎮(zhèn),不管過去的文化底蘊有多厚,現(xiàn)在的鎮(zhèn)民文化素質(zhì)也不會太高,更何況,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都離開小鎮(zhèn),出去工作、打工了。”同樣是慕名而來,將自己的服裝店開在湯池的陳老板中肯地說。

“中心”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加強與鎮(zhèn)民的互動,年終孝親祭祖——宣講“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道理;重陽節(jié)開展敬老愛老活動,選出全鎮(zhèn)最佳孝子、孝女;三八婦女節(jié)評選和表彰好媳婦、好婆婆、好母親;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選出和表彰勞動模范;五四青年節(jié)評選和表彰模范青年;六一兒童節(jié)評選好兒童、好爸爸……活動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而“中心”與政府的關(guān)系,如今卻變得很微妙。

毫無疑問,“中心”在建立時,政府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首先,“中心”所倡導(dǎo)的大部分價值觀都與當時黨的十七大所提出的和諧社會建設(shè)找到了契合點,而這,毫無疑問是“中心”能夠順利落戶湯池并且一路走來的基礎(chǔ)。其次,湯池鎮(zhèn)包括廬江縣對于“中心”的建設(shè)給予了大量的幫助,無償提供的土地、優(yōu)惠的政策無疑是對“中心”的巨大支持。據(jù)了解,“中心”的敬老活動、公開演講,都有政府出面組織與支持,湯池鎮(zhèn)甚至下發(fā)紅頭文件,要求各村組織人“上課”。因此,在對“中心”的采訪過程中,工作人員一再表示了對地方政府的感恩。

同樣,政府在“中心”的發(fā)展中也嘗到了甜頭。比如擴大知名度、擴大就業(yè)、吸引投資、教化百姓等等。然而,當?shù)卣麄鞑块T一位負責人在接到記者的采訪請求時,卻一再表示“我不愿意多作評論”。這一方面是因為凈空法師的臺灣人身份,以及臺灣游客的大量到來讓政府變得謹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隨著社會風氣逐漸變好,刑事案件發(fā)案率逐漸降低,實在說不好這是政府的政績,還是“中心”的功勞。

盡管如此,其他一些地方政府開始對“中心”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山東省慶云縣政府便是一例。

慶云縣領(lǐng)導(dǎo)為了能讓書院落戶當?shù)?,先后登門拜訪15次,希望能和文化中心合作,將慶云縣建設(shè)成和諧社會示范縣,并籌建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主旨的慶云書院。如今,慶云縣占地470畝的慶云書院已經(jīng)面世,“正式開學時,將由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派講師團授課,講師團的教師由海內(nèi)外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教師組成,他們將全權(quán)負責所有課程。”2007年7月初,慶云書院的一份招聘材料上寫道。另據(jù)了解,慶云縣還允諾給書院1000多畝地,以備發(fā)展。

就目前的效果來看,“中心”教育模式一旦得到政府的支持,推廣起來,將會更有效果,作為民間的非營利性組織,這種支持是必要的。“儒家文化我們是拿來身體力行的,而不是作研究?!薄爸行摹背?wù)副主任蔡禮旭認為。

湯池鎮(zhèn)的一天

國旗下的演講

清晨6點,我們所住的旅館外便聚集了很多游客,大家都是去參加升旗儀式的,正好同去。

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就在鎮(zhèn)中心位置,大門兩旁站著兩排著對襟衫的老師,對我們每個跨入大門的遠方來賓,深深地鞠了一躬。說實在的,還真的有些不適應(yīng)。

參加升旗儀式的方隊站得很整齊,面對面分列國旗兩旁。升旗時間還沒到,教學樓內(nèi)的學生還在整齊地大聲晨讀,他們每天早上4點鐘就要起床,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

6點30分,升旗儀式準時開始。教學樓內(nèi)的老師和學生陸續(xù)走出來,加入我們的方隊。儀式有模有樣:三位著對襟衫的老師早早候在我們的方隊旁,和我們同向站成一排,兩男一女,站在中間的男老師是主持人,在他的指揮下,升旗儀式正式開始。七位身材魁梧、著中山裝的男老師組成一個國旗護衛(wèi)隊,威嚴地從教學樓中間的大廳走出來。當旗手將鮮艷的五星紅旗拋向空中,莊嚴的國歌聲響起,一位男老師領(lǐng)唱國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發(fā)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歌聲直上云霄,氣壯山河。

升旗完畢,每日進行的“國旗下的演講”開始了。演講者是三位中的那位女老師,腳步矯健從容,聲音平和優(yōu)雅。題目是《長孫規(guī)諫》,長孫皇后如何規(guī)諫唐太宗,如何母儀天下,如何盡一個妻子的本分……不疾不徐、娓娓道來。除了國旗兩旁的方隊,前來觀看的鄉(xiāng)親也密密麻麻,擠滿了院子。

展覽大廳也是一堂課

大約9點,我們被帶到教學樓的展廳。來自東北的彭俊琳老師為我們?nèi)嬷v解廳堂的展示圖片,主題是文化中心的發(fā)展歷史,包括“中心”的緣起、“中心”的發(fā)展、教育的理念、領(lǐng)導(dǎo)的重視、法師的體系等等。最吸引我們注意的,是如下幾個內(nèi)容:

凈空法師身為佛學大家,為何建議信眾們從儒家開始?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首當其沖,為何獨推《弟子規(guī)》?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究竟如何去繁就簡、普及大眾、教化民心?這樣的疑問,我們從一幅書法教習圖片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位老書法家,楊秀芬老師,教小朋友習字,每每要求首先完成點一萬個點,讓人想起達芬奇畫雞蛋。歷來類似的故事很多,解釋也很多。而在這里,它傳達了“中心”的這樣一個核心教育理念,那就是:一點開始、一門深入、從我做起、身體力行、長時熏修、觸類旁通。

對中華千年傳統(tǒng)文化,什么是精髓,什么是糟粕,弘揚什么,如何弘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在這里,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搞高深的學術(shù)爭論,不走學院派的路線,而是借鑒了宗教中的修行方法,從一點開始,從《弟子規(guī)》開始——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童蒙養(yǎng)正,一門深入。首孝悌,就是要從愛你最親的人開始建立人與人的基本關(guān)系?!爸行摹背珜?dǎo)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學員,從我做起,身體力行,踐行這個立身行事最最基本的一點。在日常的點滴之中,日復(fù)一日,長時熏修,不斷進取,造就自我,從而以不變應(yīng)萬變,觸一類旁通百類。

老師說,練習書法時之所以要從一點開始,而且首先點上一萬點,在于它可以使人的心靈,達到一種“靜”的境界,進而才可以揮灑自如,一門深入。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論和技巧,不需要坐而論道,不需要爭論不休,更不需要對他人的要求、指責和批評,它需要的就是從我做起身體力行,無論圣賢凡夫,概莫能外。點上這一萬個點,給人帶來的不是知識的增加,而是能力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品性的砥礪。而且這種訓(xùn)練,對于書法習久者亦可適用,即使書法家也不妨時?;剡^頭來,再點一千遍,點一萬遍。小孩子的心需要純化,成年人的心更需要洗滌。這就是長時熏修。有了一顆純潔寧靜的心,就有了無比扎實、強大的根基,就有了一個真實、可靠的“我”,上乘的書法不愁不可練就。一事既成,觸類旁通,百事可成。

從中華文化而儒學,從儒學而《弟子規(guī)》,從紙上的言語思想到實際的身體力行,從我做起,而終成“我”、成事、成人、成世界。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種積極的入世路線,也部分打消了我們對其宗教背景的一些疑慮。

綠色課堂里的感恩歌

“綠色課堂”,坐落在一片一邊臨街、一邊臨河的樹林中。林間的地面很平坦。一排筆直的樹桿上,架設(shè)著一面很大的幕墻,上題“和諧湯池 綠色課堂”八個大字。幕墻的右邊掛著一塊小幕布,正播放著一部光碟。幕墻前面是一個小講臺,下面是一排排塑料小凳。整個課堂的上方,覆蓋著灰白的石棉瓦,簡易涼爽,風雨無阻。

當晚開的是音樂課。7點剛過,一位中年男老師,著一身灰色對襟衫,緩步邁上講臺。只見他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地向大家鞠躬,四下一看,已經(jīng)來了不少人,座無虛席,周圍還站著圍了幾層。一番簡單的開場白之后,老師開始教大家唱一首《妻子幸苦了》,那歌聲溫柔、親切、舒緩,像一層薄霧,飄蕩在湯池的河灘上,彌漫在鄉(xiāng)間的夜色中。然后,男老師開始逐句教大家學唱。在教之前,他問道:“今晚在座的有哪些人是第一次來湯池的呀?”一只只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手應(yīng)聲舉起,剎那間,笑聲、掌聲開始響起——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文化的號召力,在這個沒有圍墻的音樂課堂上,充分地展示出來。就連我們這樣兩個未婚男士,也暈暈乎乎地懂得了一點夫妻相處之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教化民心”吧?

“金孔雀”

素有“華東第一溫泉”美譽的廬江縣湯池鎮(zhèn),以打造“國內(nèi)一流、國際知名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為目標,吸引了省外經(jīng)濟建設(shè)集團等十多家單位投資10億元,興建金孔雀溫泉度假村、溫泉康復(fù)療養(yǎng)中心等。目前外經(jīng)大道、大型露天溫泉休閑中心、四星級賓館、相思林休閑長廊等已建成運營,每日有200多名中外游客前來觀光休閑。小鎮(zhèn)面積已由0.4平方公里拓展到2.7平方公里,集鎮(zhèn)人口由原來的兩千人增長到兩萬人,人均收入增長4000多元。

——摘自《安徽日報》

在安徽,湯池知名在她的溫泉。我們像兩個逃課的學生,偷偷從“綠色課堂”撤出來,就是為了去逛真正的“湯池”。

“金孔雀”是當?shù)匾患抑亩燃俅?,夜色中燈光迷離,88元的門票再搭售一條泳褲,還可以承受,只是來得晚了些,服務(wù)員說,那邊馬達加斯加的表演快結(jié)束了,你們快跟我過去看看吧。

溫泉的內(nèi)部像個小公園,表演正在一棟木造涼亭下如火如荼地進行。一個禿頭的黑人漢子正帶領(lǐng)著一群妖艷的“黑珍珠”激情地唱著、跳著。我們就近找了個池子躺下來,無暇仰望蒼穹,更無暇感慨人生,抓緊時間看戲吧。在一旁,不時有人被從池子里拉出來,加入舞臺狂歡。黑女郎的熱情和黑漢子流利的中文,真的讓人無法拒絕……回想起那邊還在進行中的課堂,真有一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一邊是圣賢之道,一邊是聲色犬馬;一邊清幽簡樸,一邊火熱奢華……這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一個小鎮(zhèn)上,近在咫尺卻如此對立的二者之間,卻又如此和諧。

溫泉的水溫并不是很高,但三伏天躺在里面,足以讓人血脈賁張、面紅耳赤,泡了一會兒之后,我們決定離開。

講述:“力行”改變小鎮(zhèn)

廬江中華文化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員來自五湖四海,除了三十多名本地人以外,其他的全部來自外地。大家生活背景各不相同,這群人里,不乏社會中的有地位、收入高者,教育中心接待處主任宋冬蘭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來“中心”工作之前,她已經(jīng)是無錫某外企的一位中層管理人員,而剛來教育中心時,她從事的工作是房務(wù),簡單地說,就是客房服務(wù)員,負責客房衛(wèi)生與服務(wù)。到現(xiàn)在,她每月的補助不足500元。

來這里,是因為對以前所從事的工作感到厭倦,想休息一下身心,一位親戚介紹我過來這里,2006年我走進了教育中心,從此不愿再離開。

初來時,的確很不適應(yīng),標準的90度鞠躬禮,走路、說話,都有規(guī)范的動作,大部分時間我們是上課,讀誦《弟子規(guī)》,早課時間4點鐘,所以晚上一般9點鐘左右便要休息。這種真正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是忙碌的現(xiàn)代社會所不可想象的。

但在這里,我尋找到了很多心靈的感動,每天,我都能看到同事們真誠的笑臉與問候。“中心”教導(dǎo)我們“學會感受他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記得有一次,一位客人感動地拉著我的手感謝我們,我莫名其妙,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客人喜歡睡高枕頭,那天晚上睡覺,嫌枕頭太低,多墊了一個。誰知第二天,細心的客務(wù)部老師就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專門拿了一個高枕頭。在這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想法、做法,才覺得原來很多路,走的不對。

在這里,我真正落實了這樣一句:“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钡拇_,也唯有如此“習勞”才能真正“知感恩”;并由此習得“平等心”,降伏“傲慢心”。

但是,感動并不是我留在這里的最大理由。從2006年過來,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個小鎮(zhèn)的變化,《弟子規(guī)》里說,“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力行,我相信我們改變了這個小鎮(zhèn)。

過去的綠色課堂,原本是一個露天廣場,每到晚上,老人聚集在這里,大家的唯一娛樂方式便是打麻將,最多的時候,這里曾經(jīng)擺過一百多張麻將桌。我們將它改成了課堂,用音樂、《弟子規(guī)》教人,如今,這里已經(jīng)是鎮(zhèn)民們的娛樂中心。

現(xiàn)在小鎮(zhèn)的環(huán)境很干凈,但是在過去,這里垃圾遍地,“中心”的老師們每周都會主動上街撿垃圾,看到別人異樣的目光,說實話,這腰還真是難彎下去啊,但是我們相信“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只要我們的善行能夠持之以恒,必定能夠帶動鎮(zhèn)民。第一次,鎮(zhèn)民看見我們撿垃圾,笑著不理,第二次、第三次,覺得不好意思了,后來不等我們?nèi)?,?zhèn)民就將自家的垃圾打掃干凈了,而如今,很多鎮(zhèn)民也開始加入我們的撿垃圾隊伍。有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我們都不好伸手,一些鎮(zhèn)民反而會搶著出手,“老師,這個太臟,我們來吧?!蹦f,這不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嗎”?

除了教學之外,“中心”也與鎮(zhèn)政府共同舉辦“敬老尊賢”等一系列活動。例如,為全鎮(zhèn)70歲以上的老人(2400多人)發(fā)放“敬老金”,這在當?shù)亓⒖桃饛娏曳错憽R晃焕先苏f,他把“敬老金”敬奉在家里最顯要的位置,“家里所有的錢財都花光了,我也不會用這個敬老金,要把它當傳家寶傳下去,能夠為子孫后代做個榜樣,讓他們都知道應(yīng)該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尊老愛幼。”

居民朱曉華的丈夫在外打工,她與公公、婆婆的關(guān)系惡劣,雙方幾年不說話。春節(jié),丈夫到老人那拜年,她都將丈夫的衣服口袋搜一遍,怕給公公、婆婆帶去錢。娘家人帶她去鎮(zhèn)民學校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她有了180度大轉(zhuǎn)變。她自己主動上門向公婆道歉,第一次將公公、婆婆喊為“爸、媽”。后來,每天都到老人屋里問寒問暖,精心照顧兩位老人,成為全鎮(zhèn)有名的好兒媳。

有一位老太太共有3個兒子,結(jié)果3個兒媳互相之間鬧別扭,打得天翻地覆。老太太成了受氣包,整天愁眉苦臉過日子。后來,老太太和3個兒媳都聽老師講課,都從自己身上找缺點,互敬互讓和諧相處。老太太成了“香餑餑”,整個家成了和睦的模范。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在這里,我找到了一種緣自于心的價值觀,在我看來,便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身體力行,從而達到身心的和諧,現(xiàn)在的我,跟以前的我最大區(qū)別也在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