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記

在漫長的人類政治歷史當中,政黨還只是個新生兒。但是僅僅經(jīng)過4個多世紀,人類似乎已經(jīng)離不開政黨,無論是何種政體。沒有政黨,組織、動員、決策都無法實現(xiàn),甚至連公共表達都會變得困難,更談不上文明與秩序。然而,這個新生兒似乎也開始衰老了。在金錢、權力、階級、消費等因素的沖擊下,政黨正在逐漸地失去生命力。這個曾經(jīng)生機勃勃的利維坦的締造者和主宰者似乎失去了行動的能力,即便是那些眾所周知的弊病,也都只能在政客們的夸夸其談和黨派爭權奪利的斗爭中不斷拖延累積。

政黨起源于利益和意見的分歧。人類認識到這些分歧無法消除,甚至無法判斷是非對錯,于是不同的政黨被用來代表不同的利益和意見。同時,人們也通過政黨來達成妥協(xié),來實現(xiàn)秩序,以免墜入殘酷的叢林戰(zhàn)爭。不過,這一歷史過程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美好。當政黨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時候,人們對之充滿了恐懼和不信任。美國立國之初,聯(lián)邦黨和民主共和黨毫無節(jié)制的斗爭數(shù)度幾乎要把美國拉向毀滅的邊緣,在極端的黨派情緒支配下,人們不惜詛咒國家,甚至贊美和勾結國家的敵人。清醒的政治家們?yōu)楣埠蛧鴮в邳h爭而憂心忡忡。

后發(fā)國家通過模仿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政黨制度。但和其他事物一樣,后發(fā)國家的政黨無論是其功能還是組織形態(tài),都與先發(fā)國家有著天壤之別。后發(fā)國家的政黨不是因為利益和意見的分歧而產(chǎn)生,恰恰相反,它們的產(chǎn)生,是為了治愈利益和意見的分歧。因為精英或者民眾之間的爭斗、分歧無法調和使得國家陷入動蕩,于是人們通過組織政黨來實現(xiàn)整合和統(tǒng)一,而不是分裂和對立。只是有些黨派動員的力量更接近底層,而有些則側重于貴族和精英。但究其根本,他們都是用來統(tǒng)合、組織、培訓精英,這些精英通過政黨這個工具來駕馭和領導整個國家,他們與國家政權之間往往很難有清晰的界限。

大眾政治時代的來臨,一度使得政黨政治普遍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人們懷疑精英的統(tǒng)治能力,也失去了對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價值的崇信。大眾要求政治的大門向他們打開,政治必須變得更為平等。有些政黨在轉型中獲得了新生,平等帶來了更強大的生命力,而有些則因此深陷泥潭。

時至今日,無論哪種政黨都面臨著挑戰(zhàn),一方面,政黨的意識形態(tài)在衰退,曾經(jīng)尖銳對立的政黨提出相似的政治綱領;另一方面,黨派更有力地左右著每個政客,使得那種嘗試超越黨派利益束縛的政治家迅速被排擠出局。一方面,政黨的領袖在逐漸脫離民眾,民眾的訴求很難被傳導至上層,政黨也很難整合或者約束這些訴求;但另一方面,政黨也越來越受制于民眾的利益要求,政客們不敢對選民的利益稍有疏忽,而只能相互競賽討好民眾。一方面,政黨在越來越空洞化,既不能真正反映現(xiàn)實的利益分歧和斗爭;另一方面,政黨自己卻越來越成為一個利益集團,越來越擅長用自己的意識形態(tài)遮掩自己的利益。

在全球化、大眾政治的時代,我們看到了政黨的窘境,我們也看到那些仍然有生命力的民族在嘗試改造政黨,生長新的政治能力,我們無法預知這一挑戰(zhàn)的未來,甚至我們也很難確知問題究竟在哪里。但有一點我們確信無疑,無論政黨的未來如何,人類的政治生活都將會繼續(xù)。

《文化縱橫》編輯部

2013年02月